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入山没多久大雾就降了下来,警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在雾气中穿行。
在弹石路上颠簸了两个小时,法官到达了茨菇塘村。
村口标志性的大树爬满了檞寄生
树下晒太阳的大水牛怡然自得
从老辈子起,杨某元、杨某销两户人家比邻而居。2003年,杨某元家建起了新房子。为了出行方便,杨某元提出了用自家箐子脚塘子头的地换杨某销家小林子地的建议。在村邻的见证下,双方达成了以面积换面积的口头协议并相互调换了土地。遂杨某元在换来的土地上挖出了一条通行道路。可在生活劳作中,两家人为了你家牛啃了我家的地,我家的果树伸到了你家后院诸如此类的小事渐生龃龉,关系逐渐紧张起来,后来更是因为“谁有权走这条路”发生争执。这十多年过去了,时移世易,谁也记不清这条路的四至界限。为这事两家人闹得不可开交,虽经村委会多次主持调解,但双方各不让步。在诉至法院前,甚至到了赤膊相向的地步。
2016年3月30日,隆阳区人民法院蒲缥中心法庭立案受理原告杨某元与被告杨某销排除妨碍纠纷一案,依法由审判员范鸿静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公开审理。
即使来到法庭打官司,双方的怨气也并未消减。原告杨某元愤恨被告杨某销说话不算数,被告杨某销又称是对方的错。范庭长在了解原被告的诉讼请求,摸清纠纷起因后,认为虽然双方怨怼情绪很重,但案件仍有很大的调解空间,只有促成了双方达成调解才是这起纠纷最好的解决方式。可面对箭弩拔张的当事人如何找到调解突破口成了难题。法官很清楚发生在农村的相邻纠纷,大多是为了“争一口气”,打官司其实就是图个解恨。为了消减双方的对抗情绪,审判员决定先开庭,通过法庭辩论,将双方憋在心口的气纾解出来。从中审判员也抓住了两家人的心结,将调解的伏笔悄悄埋下。
真正的功夫是在庭审后展开的,之前两次前往原被告家中,法官完成了调解前期的准备工作:一是向村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联合村组织的调解力量。二是现场勘验争议道路,初步制定可行的调解方案。
田间地头的庭审别有风景
这第三次奔赴茨菇塘村就是向双方“摊牌”了。不出所料,当审判员提出调解方案后,双方当事人当即同意了。法官们趁热打铁,挥锤子,打地桩,拉皮尺,量长宽,将双方均无异议的道路界限确定下来。
就在双方当事人在调解笔录上签名捺印那一刻,这起纠纷以最佳的方式告结,法官们心里无限充实:又解决了一块硬骨头。
歌里总在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却不以为然,咱们巡回路上有诗,有远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